觀察力 描繪能力 媒材操作能力 視覺記憶力 聯想力 把腦中的形象描繪出來的能力
觀察力 比較和聯想 鑑賞力

眼睛是單純的感覺器官
要經過大腦的處理(觀察、比較、分析、聯想)
最後再經由手的輸出(手部控制的熟練、對技巧的熟練、對媒材的熟練)

以前讀畫論有所謂"妙眼(觀察)、 妙心、妙手得之"

所謂"手眼協調",不是只有手和眼睛的問題,還有大腦的運作,也就是大腦如何認知,如何處理眼睛接受的訊息?

所謂"透視法"是把眼睛看到的景物,透過大腦使用幾何學方式的組織,表現在平面畫面上的技術。
因為基本假設是"透過一隻固定的眼睛觀察世界所產生的景像"
但是問題是,事實上,我們在看東西的時候總是使用兩隻眼睛,而且視線方向會隨意遊移。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透視法不容易掌握的原因。

讀美術史的原因,就像是學文學要讀經典一樣,豐富自己的視覺經驗,給聯想力提供良好的資源和沃土。
不見得是要分出"好壞"

跟生存有相關的造型會先被注意到,或是提供視覺上的愉悅感的造型,或是對觀察者本身感到興趣或有意義的造型。
根據重要程度又可以分出注意的是整體還是細節。

比如食物的形色、道路交通號誌、考試的正確答案、
喜好的顏色、喜好的卡漫角色、明星、物件
遊戲裡指定的圖形或物件,可以得到正增強者
俊男、美女、華麗的紋飾、複雜的造型、鮮豔的色彩、令人感到舒服的配色、

複雜的圖形會帶來視覺上的愉悅感。一眼看不完。
(細密畫:機械、結構、器械、植物、花卉...)

相反單純的圖形讓視覺放鬆,也會帶來愉悅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ock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