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為明末鄭成功率軍征番,駐軍於此,兵士丟棄舊草鞋成堆,故名

2.鄭經說,然有以國姓即鄭經一說,即因鄭經所征斗尾龍岸番,伊能嘉矩認為可能是北港溪上游之泰雅族;連雅堂認為大甲溪以北生番等,迄今不明其社址,故此說缺乏確鑿史證。


3.乾隆末年的抗清領袖林爽文,兵敗退入內山時,途經此地,因黨眾棄置草鞋而得名。


4.挑夫、商旅說,凡乾嘉年間,入墾土城平原者;道光至日據初,往返埔里盆地之商旅、挑夫,莫不以草屯為出入要道。因在此休憩、補給、換草鞋,以其成墩故名。

以上四說棄草鞋成墩一點,完全一致,不同點即棄者。前三者有時間之約束,(1)(2)應在永曆年間,(3)應在乾隆五十三年,(4)上從漢人入墾以來即發生,下至日據初期依舊發生,且更頻繁,上可追溯至清初,下限可延至光緒末年,故以第四說最為合理。


From 草屯鎮公所


歡迎朋友來我家休憩、補給、換草鞋啊~  (不過目前是半工地狀態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ock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