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學問我買車的問題,把我知道的整理一下來回答,放在網誌上請大家指教,希望不會誤導別人。

問:如果想要添購單車,我希望以後可以騎長程一點的話,大概價位會是多少?添購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

答:
其實大部分的車都可以騎長程。只要騎的人不放棄,累了就休息,慢慢騎也可以騎完長程。

只是這樣實在太累了。會這樣問通常是希望可以「連續長時間騎乘,而不易感到疲累」吧。

如果是說要連續長時間騎乘,就要考慮到舒適性,以車種來說的話,跑車可以先排除,因為跑車的坐姿不適合長時間騎乘,因為坐姿較前傾,手臂和肩頸意痠痛。當然,有練過的另當別論。而淑女車的坐姿最端正,抬頭挺胸的騎乘姿勢,在短時間來說可以說是最舒服的騎乘姿勢,但是時間一長,就會發現因為重心都是落在屁股上,屁股會特別痠疼。而登山車由於上半身重量平均分布在手及臀部,沒有特別落在前方或後方,必要時可適度調整姿勢移動重心,所以適合長時間騎乘。

另外為了要因應各種坡度地形、橋梁,變速裝置是必要的。如此可以在盡量不改變腳的迴轉速度及出力的情況下攀爬各種坡度,不會因為要一直改變腳的出力而感到疲累。

變速器段數多寡和省力與否沒有必然關係(不是越多段越省力),省力與否要看前面齒盤和後面飛輪的齒數搭配形成的「齒輪比」來決定。

齒輪比的算法是 前齒盤齒數/後飛輪齒數 

要知道這輛車爬山最輕檔的齒輪比,就把前面最小的齒盤齒數除後面最大飛輪齒數,得出來的數越小表示越省力。目前最輕的齒輪比是 前22/後34 = 0.64


表示你踩踏一圈,輪子轉動0.64圈,很沒有效率卻是在爬坡時最省力的齒比。

反過來說,如果想要知道這輛車的最大騎乘效率,就把前面最大齒盤的齒數除後面最小飛輪齒數。比如前42/後11 = 3.88
表示你踩踏一圈,輪子轉動3.88圈。跑車的比值甚至可以到5。比值越大,表示踩踏效率越高(花下去的力量和速度的關係),但是也要用到更大的力量才能驅動。

而段數增加(21段、24段、27段)的用意是讓騎乘者在操作變速器改變齒輪比時讓腳踩踏的出力不致變化太大,(本來是重踩,才變一個檔位就感覺變很輕
)腳才不易疲累。

所以以長時間騎乘考量,會希望最輕齒輪比盡量輕,段數越多越好。

而前避震器據說可以減輕手腕疼痛,我是沒騎過前避震車,不過現在主流車款都會配置前避震器,缺點是會增加車重,但是如果確實可以減輕手腕疼痛那應該可以考慮。

至於車子重量,大部分都是在 13公斤 左右, 10公斤 的車除了平把公路車以外就要上萬元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登山車的輪胎通常很
厚重,因為他本來就是設計來騎在崎嶇不平的路面上,比如說泥土路、林道、越野,所以騎在柏油路面上一定感覺阻力很大。可以選輪胎較細(1.75吋以下)或胎紋較平的車種(或商請老闆更換)。另一種考量是平把公路車,如捷安特的M0、M1、freeda兼顧平把車的騎乘姿勢(不會太趴)及較低的輪胎阻力(配跑車胎或光頭胎),重量也不重(10~13kg)。只是沒有避震器,而且齒輪比通常也較重。只適合公路騎乘。

價位,如果是登山車只用變速多寡來分的話,21段變速5千多,24段變速7千多,27段變速9千至萬元以上都有。登山車通常都有前避震。

實際買車,除了用途和荷包的考量,還有車架大小對你合不合適的問題。車架大小不合,就算騎乘姿勢再正確,騎久還是會出毛病。一般來說是用跨下到腳底長度來決定車架尺寸,而車架尺寸一般是以立管(插入支撐坐墊的坐管的那一根)長度來標示。參考的計算公式是:跨下到腳底長度X0.65=建議的立管長度。

比如我跨下到腳底長度是 78.5c m,那78.5X0.65= 51.025c m,換算成英吋約等於20吋(51.025/2.54),所以我應該要騎20吋的車(好大)。

而上管(座墊到龍頭之間那根)長度理論值是立管長度+ 2c m。

其實合適上管長度的判定只要騎上去手臂跟身體的角度成九十度就大致合格了,大於九十度表示姿勢太趴,手臂過於僵硬。小於九十度會覺得手腳難以伸展。

但是像成車的車架各部分長度比例都是固定的,我如果真的選一台立管為20吋或19吋的車架,可能他的上管長對我來說會過長,所以我只能折衷選小一點的車架,然後拉高座管來符合我跨下到腳底的長度。

實用性考量之外,我想車子的塗裝應該也會是重點。

另外就是售後服務還有贈品吧


售後服務方面,不同部分會有不同的保固服務,像捷安特就說車架五年保固,其他零件(比如變速器)一年還是三年(忘了)。但像消耗品如輪胎煞車皮不在保固範圍之內。

有的廠商買成車會送一定金額的商品,可以順便添購安全帽、手套、前後燈、大鎖、水壺等部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ock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