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束草坐高巴回到首爾,就遇到漫天大雪。



在車上就看到車窗外,雪迎面而來。雪白的路,凍結的池塘、河流、上面都有雪。

不在是積在路旁、地上的「死的雪」,而是正在飄著,落著的「進行式的雪」。

如果說看雪玩雪是大可的心願,那親眼目睹正在飄落中的雪更是心願中的心願。

在東首爾巴士站,看著雪花大片大的從空中掉落,掉在地上,衣服上、所有一切在地面上的事物:行走中的人、移動中的汽車、馬路、高樓、攤販、集合住宅上,然後開始慢慢融化成水滴。



讓雪花落在橘色風衣上,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像是畫裡的一樣,是「雪花的形狀」?結果是真的,每一個剛降下的,還沒融化成一坨水珠的雪花,都是小小的,具體而微的,從六個分支裡又有樹枝狀的細節,就像是「雪花的形狀」一樣!證明了雪花真的就是這樣,存在的現象符合了存有的觀念。



但我很想利用下午剩下的時間去龍山的中央博物館參觀,所以說服大可到博物館再好好欣賞,好好拍照。

但在搭地鐵從江邊輾轉坐到了四號線的二村站,雪勢已經小了很多。大可難掩失望之情,只能邊安撫她邊往博物館的大門前進。




運氣很好的是,今天門票不用錢。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全國國立博物館一百周年,所以有一段時間可以免票參觀。

中央博物館的館藏內容跟台北故宮很像,文化上中國都是其母國,所以會很像中國的平行世界,只是韓國會把一些東西改變成自己的造型,變成韓國特有的東西,所以觀賞的趣味就出來了。

比如造型誇張的黃金王冠、鐵製戰甲、陪葬用的石劍、人面瓦、鬼面瓦
....都算是韓國特有的文物,而平時看到關於韓國文物的宣傳品裡,也會一直出現這些物品的圖像。



而書法方面,或許是因為韓國後來由世宗大王推廣幾何形的「訓民正音」,不太適合表現書法的線條之美,所以感覺沒有走出有特色的書法作品...

本來使用漢字的韓國,因為漢字太複雜,沒有能力
(錢和時間)接受教育的一般百姓根本不會讀寫,所以一直只有社會上流階層能讀寫漢字。世宗大王為了掃除文盲,親自和學者們共同編纂了由表音符號(就是注音符號)組成的文字系統,但是與英文、日文等一樣用表音符號的系統的是,他們把母音和子音形成的音節組合成一個個的「方塊字」。

因為很富有邏輯性,只要把母音和子音背熟後,大部分的韓文都可以念得出來,所以據說資質好的人三小時,一般人只需三天就可以學會。

這次來韓國之前,找了韓國觀光公社的韓文教材,也特地到小呆的網站上下載了母音和子音的念法
(http://www.backpackers.com.tw/blog/post/279/3675),花了幾個禮拜的時間(我是一般人XD),把常用的句子背下來,還有搞懂拼音的規則以後,到這邊就是面對看來很像密碼的韓文實戰了。

其實看到後來,還蠻有成就感的,至少我已經可以看著文字試著念出聲音,然後去聯想漢字,可以輔助記憶地名,和閱讀旅遊資訊
(當然還是要靠日英對照),也可以到餐廳點簡單的飯捲和石鍋拌飯了。

在博物館逛到天黑,順便解決晚餐以後,搭地鐵晃回
HK休息,準備明天要去滑雪了!

---

關於韓文的雜談:

為了要減低文盲而發明的訓民正音,感覺和中國發明簡體字的用意很像...
據說韓國獨立運動時期為了凸顯韓國的獨特性,而將漢字完全排除,期間長達五十年。
無可避免的,純粹做為表音文字的韓文就會出現一堆同音異義字,必須看上下文才能知道意思。而且據說在表達時也會遇到辭不夠用的情況。
據說近年因為舉行奧運和世足賽的關係,開始重視觀光,而中國又是大戶之一,所以公共設施(比如地鐵)開始標示漢字,而學校也開始教漢字了。
只是韓國人一般日常生活中,漢字還是很少用。
但是韓文的音裡面還是可以看到漢字漢音的影子。
一樣發源自漢字文化的中國、韓國、日本、台灣,對漢字的運用大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ock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