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很多事,值得慶幸的是,學生沒有讓我失望,在美術作品上表現還是很亮眼。
(學生作品詳見http://album.blog.yam.com/momoart )

我知道這個部落格有一些朋友會來關心,比如像高中大學同學、山界、單車界、還有其他老師,包括我現在的同事。

跟我同年同月生的薛德瑞有句話講的好,「夢想,不能只是夢跟想。」所以今年暑假,和大可計畫去沖繩騎單車十八天(環遊沖繩十八天),算是實現夢想的初步計畫。

本期樂活單車的薛德瑞專訪,又看到了句:「命是自己的,自己的生活自己爭取。」雖然是同年出生,但是在氣度上感覺已經是我的前輩了。

有注意我之前文章的朋友會知道,我今年有嘗試往縣外調動,為的是比較接近我女朋友。而今年的嘗試結果是失敗的,看來我與這班孩子還頗有緣份,呵。

未來會怎麼發展?

先結婚?先調動?甚至是先環遊世界?

--

「旅行」對我來說是什麼?生活的調劑?娛樂?還是探索自我的可能性?我比較傾向於後者,挑戰自我的可能性,了解自己的極限在哪,因為懦弱的自己,所以要向自己下戰帖,希望可以勝過自己的懦弱。

因為旅途指向未知,雖然可以做一切的規劃,但是實際上會遇到甚麼,發生甚麼事,也只有去了才知道。在「去」之前「那個地方」對我始終像是一個黑盒子,不把他打開就永遠不知道裡面是什麼,當然「害怕」也就會接踵而至。「那裏會不會有甚麼在等著我?」「會不會有壞人?」「會不會失去性命?」「會不會
」與其擔心那麼多,倒不如實際走一遭。或許就會發現,原來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而我戰勝了自己的恐懼。

「只有恐懼會阻礙前進。」

所以旅行對我來說,好像是克服「恐懼」的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要我自己去面對。所以,完成一個困難的旅行回來之後,會覺得自己變得更有力量了些。比如說,國中畢業那年的環島;比如說,徒步從板橋走到南藝;比如說,獨自一人走完桶後越嶺,更不用說那些有挑戰性的團隊旅行。

「轉山」的謝旺霖(好巧,他也跟我同年出生),在部落格放了一篇林懷民的文章,林懷民是這樣形容流浪回來的人的:「像他們說回來就不怕,我覺得是很大的財富。我們做很多事情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很多人說不喜歡工作,可是我必須做這份工作,因為我要一二三四五六七。那為什麼沒有這些一二三四五六七不行?因為沒有安全感。」(
http://www.wretch.cc/blog/wangling819/9269316

在延畢之後,完成了一些「值得說嘴」的旅行,藉由旅行產生的自我肯定來平衡大學時的一些負面感受。母親過世之後,對人生的一種不確定感與日俱增,加上兵役在外島,所以考教師甄試好像是不確定中的一塊墊腳石,讓我可以抓到一點甚麼,但是也很痛恨自己因此失去了冒險的心。

以前有說過,騎單車旅行這件事是我幾乎可以自已決定的,所以對我來說是接近一種治療吧。

--

兩個人的旅行

和大可一起長途旅行,開始於
2005年當兵前夕去蘭嶼,也才體會到兩人的差異和自己的問題。

兩個人旅行,由於彼此間距離太過相近,觀念、認知、溝通方式、習慣、語言
的不同,彼此的稜角總是會不經意的戳傷對方,卻又因為太相近而忘記包容。如果這時又加上面對未知人事時地物的恐懼感,情形可能會更為嚴重。

每次衝突過後,我通常會做一些思考和轉變,有沒有改,應該是有,否則大可也不會繼續跟我在一起。

我最大的問題是負面情緒的控制,還有反應的方式。以為對方在針對自己,而做出過度的回應。因為我害怕被傷害。所以率先擺出防衛的姿態。旅行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懼,與人相處也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懼。所以兩個人旅行的難度更高,更需要智慧來冷靜溝通,化解衝突。

不斷的問自己:「我只能用(生氣)來表示嗎?」

2008
年的夏天,希望有個值得回憶的旅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ock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