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就這樣決定了。

午飯後才出發,空氣散發出詭異的氣息,氣氛低迷,果不其然剛騎上
139縣道沒多久就開始淋到雨滴,但是雲層緩慢的移動速度讓我們在進入大雨區前就用眼睛發現並事先尋求遮蔽。



在別人家的屋簷下躲雨,透露點無奈但好玩的性質。雨總會停的,到時再出發就好了。天空明亮,這樣的雨不會下很久。

 

再出發路面潮濕,身旁汽車仍然飛快行駛,騎在兩線道的山路上是多了分危險因子。但是也只能亦步亦趨的前進。雖然有這樣的不方便,但是下過雨之後的空氣顯然清爽許多,可以把穿越南投市區吸進的廢氣好好的排放出來。

進入中寮唯一的便利商店過站不停,只脫了雨衣,在 十公里 外的集集小鎮再好好休息。



山路蜿蜒,上下起伏。每次以為是最高點後的滑降總是進到另一凹谷,然後是再次盤旋上升,變速器隨著山路起伏喀喀作響,踏板也隨著變速器的頻率持續轉動。沒有自行車到不了的地方,只有恐懼能阻擋前進。

踏過最後最高點,滑降至水泥樓房中,縱貫八卦山脈的
139號縣道終點。



左轉進入熱鬧的市集區,經歷九二一重創的集集小鎮現在是一片光怪陸離,人聲鼎沸甚麼都有,腳踏車機車出租、各式飲食店、雜貨店
像個熱鬧的大夜市;如果只是鎮民為拼經濟的百花齊放就算了,連應該是由政府把關的公共造產也出現了極為後現代的畫面:用羅馬拱門當入口的老街、像岩塔一般的公園入口在火車站斜對面的「信不信由你」驚奇展示館正可以為這裡的情況做一個註腳。



在稍偏離火車站的咖啡店坐了一下,其實也才離開約不到 五百公尺 ,才有稍微找回一點小鎮的寧靜。



離開,遁入綠色隧道,一年前小可剛來的時候就是和小帆學長來這條路線。它的身上如今也增添了不少輝煌的痕跡。
(當然也包括我不慎的刮傷…)



在盡頭右轉進入「傾斜電塔自行車道」,一年前小帆學長也帶我們來過這裡。在水圳旁的清幽小徑。規劃好的路徑由於很少人造訪有點寂寞,不過也適合像我們這樣的旅行者,可以保有一點寧靜。車道高低起伏,可以進入水圳最高點俯瞰名間鄉,再下山就到了「傾斜電塔」。







九二一造成的傾斜電塔,和扭曲變形的兩段集集支線鐵軌,構成了園區的主要景點。但是整個園區除了保留這些遺跡和些微的步道規劃、小小的解說牌、無人清掃的公廁以外,在也看不到任何說明文字,好像只是把它們保留下來,就已經是功德無量,然後呢?好像可以再積極的做點什麼吧?

對照霧峰的九二一地震紀念館,這裡的規劃好像顯得相當相當的陽春。園區跟旁邊的環境沒有很明顯的區隔,或許不久以後扭曲的鐵軌就會陷入荒煙蔓草之中?我想遺跡的保存如果可以讓它發揮力量,那不應該只是單存的「保存」,或許要更積極的做一些規劃,讓每個來訪的人都可以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並且被現象背後的脈絡所感動,而不僅止於「驚嘆」傾斜電塔本身的「奇觀」而已。想遠一點,為什麼我們要保存這些地震留下的痕跡?除了讓我們看見地震的力量造成的結果以外,在說明上,或是相關資訊的引導上,可以再讓我們了解地層變動的成因、當地地層構造、電塔和鐵軌施工結構、耐震性
等關於「為什麼會這樣」的資訊,再由此延伸相關思考,比如「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供電設施損壞的影響、交通設施損壞的影響,最後可以討論人類如何避免類似的災害造成?是不是我們的工程沒有考慮到當地地質的特殊性?還是施工方式可以更精進,把耐震性給考量進去,而不是事後才來彌補、搶救?

只是這裡除了遺跡、些微的步道規劃、小小的解說牌、無人清掃的公廁、停車場以外,再也看不到任何說明文字。

重點是停車場和公廁。顯然是為了來參觀的人預備的。但是如果來參觀的人到此不能對遺跡產生深刻的理解,那他為什麼要來參觀呢?

如果沒有補助的資訊,自然不能理解。就不難想像當我們沒有經歷過九二一的後代來到這裡的時候,嘴裡嚼著口香糖,只是因為旅遊資訊有介紹就來盡一下遊客的義務來參拜,看到傾斜的電塔雖然可能有被嚇到一下,但是由於除了眼前的現象跟地震的恐懼之前的簡單連結以外不能給他更多的東西,相信他回去可能還是用一句「好無聊」來帶過他今天所經歷的一切


不是只有「保留」就能彰顯意義。

要讓意義得以彰顯要有適當的規劃和引導。

如果辛辛苦苦保存的電塔遺跡和鐵軌淪為一處欣賞遺跡姿態的「景點」,那我不知道為什麼還要保留他們。

回程走山腳巷進南投市區,大部分是下坡,只有一點點進入大馬路的感覺,今天的行程規劃是很
ok的!


*丘陵地、50公里
*南投燦坤-139-中寮-139-集集-152(綠色隧道)-名間-台三線-山腳巷-南投市燦坤
*膝蓋狀況:剛開始綁護膝,後來因為會磨到肉而拆除。還是微酸。星夜還沒換卡踏,所以練習用腳弓把踏板勾拉上來,以減輕四頭肌和膝蓋的負擔。回家後以擦勞滅按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ock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