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02-07-14 09:10:41)

  新華網臺北7月14日電(記者程瑛 范麗青)“只要你能騎單車去學校、去菜市場,你就可以像我們一樣環遊世界。”用3年時間踩著單車走過32個國家的林姬瑩和江秋萍微笑著,語調平和隨意。

從1998年7月到2001年11月,臺灣女孩林姬瑩和江秋萍花了922天,騎著自行車行遍五大洲。此刻,記者眼前的這兩位傳奇女孩,沒有想象中的硬朗堅毅,也沒有“單車上的哲學家”的深沉,卻更像是熟識的朋友,親切、隨和,還帶著幾分頑皮。

“單車環遊,對我們來說既是夢想,也是一種生活。”回顧3年旅途時光,兩個女孩一臉平靜。秋萍在澳大利亞摔傷昏迷18個小時,姬瑩獨自穿越3300公裏的澳大利亞沙漠;投宿“世外桃源”般的土耳其村落,盡管與當地人語言不通卻可以親密無間;在法國南部小鎮大吃四川女老板做的麻辣火鍋;在非洲偶然搭救的“藍小猴”,竟然和姬瑩童年夢想中的卡通小猴一模一樣……美景、美食、一見如故的朋友,車禍、失竊、露宿荒野,在她們的言談中顯得再自然不過。

大學畢業工作後的姬瑩和秋萍,能夠拋開穩定安適的生活,踏上艱辛難測的單車環球之旅,最大的動力在于童年時許下的夢想。“單車旅行的3年,我們其實是又讀了一次大學,每個國家都是一門功課。”林姬瑩說,她們最大的收獲是“陌生人的善意”--萍水相逢的慷慨幫助。今年5月,她們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書《單車環球夢》。

選擇單車作為工具,江秋萍說是因為單車更自由,更便于充分體會旅程中的一點一滴。作為女性,在漫漫長途中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體力、心理方面都面臨更大的挑戰,但江秋萍認為她們的旅行自有特色。

“男性單車旅行者大多注重體能、速度和里程,而對我們來說,單車是一種閱讀世界的方式。在路上遇到人,我們不是問下一站有多遠,而是逗逗對方身邊的小孩,閒話家常。單車的步調就如同生活的步調。”

因為要不斷籌集旅費,姬瑩和秋萍環遊世界的旅程不得不分割成幾段。資金的來源最初靠積蓄和親友資助,後來靠給報刊寫文章、出書和制作出售“單車環球行”的T恤衫、明信片。她們自己設計的明信片,取材于姬瑩在旅途日記中的塗鴉,配以秋萍的詩句,簡樸而清新。

從大學同學到經歷過生死患難的搭檔,姬瑩和秋萍形容兩個人是“急驚風遇上慢郎中”,個性迥異。“旅行時她是‘公主’我是‘苦力’”,姬瑩笑著說。

身材嬌小但活力充沛的姬瑩負責外交聯絡、收整裝備,沉靜細致的秋萍則做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每天宿營時都是我做飯、撐帳篷,秋萍在一邊看書記日記。但是每到一地,她都像座數據庫,可以查到各種信息,還會給我講笑話呢。”姬瑩邊說邊扭頭看看秋萍,那種深厚的默契表露無遺。

“大學時我們倆第一次一起旅行就是去大陸”,談起1990年的那次江南之行,姬瑩和秋萍都說印象很深刻。她們說,在環球旅行中,也曾碰到不少來自大陸的朋友給她們熱情的幫助。“我們正在計劃,下一次的單車之旅可能會去大陸。”姬瑩充滿期待地說。(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ock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